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1月4日文章,題:如何找到中國改革的突破口
今年是中國“十二五”規(guī)劃的開局年。開局年怎么走事關重大,決定著今后五年中國的發(fā)展方向。中共中央已經發(fā)布的“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使用了“攻堅”的概念,甚為貼切。關鍵在于,如何“攻堅”?“攻堅”就是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或者切入點。在很大程度上,“十二五”規(guī)劃是“十一五”規(guī)劃的繼續(xù)和深化,要“攻堅”就要看看在“十一五”期間,什么已經做了?什么還做得不夠?什么還沒有做?為什么沒有做?
很顯然,自2002年十六大開始,社會政策的改革和重建逐漸成為中國改革的頭等議程。而社會改革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的表述,就是“十一五”規(guī)劃。為什么要進行社會政策改革?從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來說,社會改革就是要完成三大任務。
第一就是要配合經濟改革。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摧毀了原來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政策。早期改革者沒有把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區(qū)分開來,導致社會政策的很多方面被經濟政策化。社會改革就是要糾正這種政策趨勢。第二,社會改革是要深化中國總體改革。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改革,中國已經確立了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制度要深化改革,就必須把重點轉移到社會政策領域。第三,要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基礎,主要是建立消費社會,為經濟的可持續(xù)增長奠定制度基礎。道理很簡單,在包括社會保障、醫(yī)療、教育、房地產等領域的社會政策和社會制度缺失的情況下,消費社會難以建立。
改革徘徊不前的前因后果
在“十一五”期間,在很多方面該做的已經做了,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保障和醫(yī)療衛(wèi)生等方面。盡管已經把最容易做的做了,但很難說有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和社會的期望相比。中國的主要社會政策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教育等等,仍然處于非常低的水平。就是說,沒有找到能夠促使制度建設的突破口。更為嚴重的是,在社會政策和制度不能進展的同時,經濟發(fā)展模式則在更大程度上破壞著社會?陀^的結果就是經濟和社會政策麗個領域之間的發(fā)展差異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平衡。這就是今天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現(xiàn)狀。
為什么社會改革徘徊不前呢?首先,在任何社會,社會改革本身比較困難。社會改革涉及的是收入再分配。這表明,社會改革需要有錢有勢的社會群體,從自己的錢包里面掏出一部分錢和弱勢群體分享。這就比較困難。因為這些強勢群體(也往往是既得利益群體)能否自愿掏錢是個問題,即使政府有了錢,錢能否用到弱勢群體也是個問題。無淪是“掏錢”還是“用錢”都是政府、既得利益和一般社會群體之間復雜的政治博弈過程。
第二,從政策思路來說,改革者也需要時間尋找社會改革的經驗。盡管國際上有很多的經驗,但不能直接應用于中國。任何改革都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中國的經濟改革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在很大程度上說,今天的中國社會改革就類似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經濟改革,仍然處于探索之中,或者尋找突破口過程之中。不過,近年來社會改革緩慢最主要的原因,是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梢哉f,這次金融危機有效地“挾持”了“十一五”規(guī)劃的議程,急劇地改變了這個規(guī)劃本來的方向。大量的經濟資源被導入國有部門,以幫助政府應付危機。這對社會政策有兩方面的負面效應。
首先是國有部門的大擴張,導致經濟結構迅速惡化,主要表現(xiàn)在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之間的失衡,大型企業(yè)和中小型企業(yè)之間的失衡。經濟結構的失衡又加劇了社會的失衡。
其次是社會政策領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盡管中央政府并沒有忘卻社會政策,也想努力推進社會政策,例如保障性住房,不過,包括地方政府在內的經濟角色,似乎在危機中找到了發(fā)展機會,它們不僅沒有動力來推動社會改革,反而以應付危機的名義,大肆破壞社會。房地產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更為嚴重的是,由危機誘發(fā)的經濟資源再分配,已經導致了極其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和壯大。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社會對既得利益集團問題的討論多了起來,這是事出有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