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企業(yè)這次漲價顯得很“高調”,與家電漲價時的“低調”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商業(yè)領域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產品還沒漲價,聯合利華、寶潔、納愛斯、立白等日化“四大巨頭”紛紛提前透露漲價計劃,搞得路人皆知。
最近幾年,家電界傳出的幾乎都是降價的聲音,但實際上,一些家電也悄然調高了價格,比如前幾年空調價格實際上已經上漲了不少,每年夏天時,空調都會漲價,其他很多白電去年下半年也曾悄然漲了價。近年來,除了西門子、格力等少數幾家家電企業(yè)曾公開宣布漲價外,其他家電漲價時都是不愿聲張。因此,與這次日化產品漲價搞得滿城風雨不同,家電漲價似乎一直很少引起廣泛注意。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股市和樓市里很實用的“貴買如珍珠”,其實在很多商品身上也有同樣的效果,如這次日化產品傳出將漲價的聲音后,就出現了購買潮。家電企業(yè)似乎一直很避諱漲價。這或許與老百姓購買家電的規(guī)律有關系。一位消費者購買某家電后可能多年不會再購買同類家電,如一個家庭不可能隔三差五買彩電。因此,某品牌家電宣布漲價后,可能會把自己的潛在消費者“讓”給對手,自己的市場因此被搶占。忠誠地使用某個品牌的消費者畢竟在中國還是不很多。
而日化等快速消費品不同,都是常年使用且消耗量巨大的商品。消費者可以“囤貨”,但“囤”一兩個月的用量可能還行,“囤”半年以上用量的人終究不會很多,“囤貨”很快用完后就得再次購買。因此,日化等快速消費品的生產廠家可以不顧一時的得失,敢于“高調”漲價。同時,日化漲價要面對大量的終端銷售商,而超市一般都會對廠家漲價設置或多或少的障礙,“高調”宣布漲價可以為廠家造勢,可以更好地協調不同的銷售終端統(tǒng)一漲價。
這次部分廠家雖然宣布暫緩漲價,但現實中,無論是家電廠家還是日化企業(yè),最終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己既定的漲價目標。
比如,家電漲價一般會通過隱性的方式進行,如增加一點小的功能、改變產品的型號,然后變成“新品”,這樣價格就沒有了直接可比性。而“新品”漲價在很多人眼里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家電會出現一代、二代等。電子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則為家電企業(yè)頻頻推出“新品”提供了“保障”。
相比而言,很多快速消費品則沒有這些便利條件。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前幾年就曾多次出現“減量不降價”的現象,比如方便面企業(yè)減輕面餅的重量,飲料企業(yè)縮小瓶子的容量,等等。量少了,價格看似保持不變,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實際上是漲價了。不排除日后日化企業(yè)也采取類似的“變相漲價”的招數實現自己漲價的目標。
說實在的,無論是家電還是快速消費品,這種“變相漲價”還不如“高調”地漲價,這樣老百姓多花錢至少能買個明白。(濟南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