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標準普爾下調日本信用評級的消息曾令市場不寒而栗。與往常一樣,稍后人們更清醒地意識到,評級機構對于一個國家信用可靠性的評價幾乎是不相干的。由于日本國債有94.5%是在國內銷售的,真正重要的是公共部門繼續(xù)得到私人部門的信任。迄今為止日本在這方面并無問題。債券拍賣繼續(xù)得到充分認購。收益率雖不斷上升,但仍處于低位。
這種市場信心并不意味著標普判斷失誤。要證明其9年來首次下調日本評級的合理性,這家評級機構可以找出很多條理由:日本的政府總債務已達到人均520萬日元(合6.3萬美元),高于一個工薪階層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而日本政客則顯然無法在避免嚇跑支持者的情況下,談論增稅舉措。
此外還有一些不那么明顯的跡象:勞動力資源穩(wěn)步縮減;還有,日本已成為消費電子產(chǎn)品的凈進口國,似乎表明日本的貿(mào)易平衡正轉向逆差。
即使不增稅,日本財務省也可以將這種令人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維持不少年--直到國內儲蓄低到一定程度,迫使日本開始吸引國外買家。與此同時,日本公共財政明顯不可持續(xù)的性質,正困擾著該國新任經(jīng)濟財政大臣與謝野馨。他曾利用首次接受國際報紙采訪之機,形容利率上升是他的“噩夢”。(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