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由收入不公催生的貧富懸殊-內需不足-出口導這個惡性循環(huán),稱為“鐵三角”。具體講,貧富懸殊導致內需不足,內需不足導致對出口導向的依賴。而出口導向導致更加嚴重的貧富懸殊和內需不足。三者環(huán)環(huán)相扣,催生出許多中國經濟問題。它大規(guī)模的制造貧困,大規(guī)模的制造內需不足,大規(guī)模的制造財富外流,多規(guī)模制作流動性過剩,制造房地產泡沫,最后制造通貨膨脹。不僅如此,由于出口導產業(yè)向主要集中在世界產業(yè)鏈的底部,所以,它還還大量的制造低水平的數量擴張。

如果說,不公正是綁架中國經濟的黑手,這個鐵三角就是捆綁中國經濟的鎖鏈。
這個鐵三角是怎樣形成的呢?
從歷史過程來看,出口導向戰(zhàn)略是貧富懸殊擴大,內需不足的產物。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出現了兩股風潮。一是工人大批下崗。許多職工由于失去工作和社會保險,迅速淪為貧困階層,導致消費需求嚴重不足。而是,國有企業(yè)大批倒閉。原有產業(yè)鏈迅速斷裂,導致產業(yè)需求嚴重不足。當時經驗不足,再加上又走通過擴大差距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道路。沒有切實看到貧富懸殊,內需不足的嚴重性。而是另尋出路。從增加總需求的思路出發(fā),向海外市場尋求突圍。出口導向戰(zhàn)略由此形成,成為內需不足的替代品。
到了后來,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加上某些單純的市場化和私有化過程,過度的刺激了盈利動機,中國經濟開始步入了“非就業(yè)”繁榮,和“低工資”繁榮。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出現了越增長,貧富懸殊越大,內需越相對萎縮,對海外低端市場依賴越嚴重的困局。“鐵三角”牢牢牽制著中國經濟。
這個“鐵三角”猶如一部財富擠壓機,將財富從內地擠到沿海,從窮人擠向富人,從中國擠到國外。導致巨大的內外不平衡,導致中國經濟嚴重二元化。一方面是內原發(fā)展不足,一方面是出口導向畸形繁榮;一方面是極端的富有,一方面是相對的貧困;一方面是空前的繁榮,一方面是比較尖銳的局部不和諧;一方面是內需不足,一方面是房地產泡沫和通貨膨脹。
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是為了為解決這個問題,尋求借鑒。
中國經濟中的這個鐵三角,也可從經濟學上得到解釋。
不妨從GDP的支出結構開始進行分析。這里用到的是一個盡人皆知的公式:GDP=C+I+G+(X-M)。即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貿易余額。接下來,如果在等式兩端同時減去消費和政府稅收(C+T).就得到一個新的等式:
GDP-(C+T)=(C+I+G+(X-M))-(C+T)。等式左邊的(GDP-(C+T))是GDP扣除消費和政府稅收以后的余額,也就是社會儲蓄(S);等式右邊的C和-C沖銷掉.
這個等式就轉化為S=I+G-T+(X-M);重新調整一下,就得到等式(X-M)=S-I-(G-T)。即一個國家的貿易余額=儲蓄-投資-(政府支出-稅收)。其中,如果政府支出大于稅收的話,政府出現財政赤字,(政府支出-稅收)就為正數;與此相反,如果政府支出小于稅收的話,政府出現財政盈余,則(政府支出-稅收)就為負數。所以最終這個公式就變成了:貿易余額=儲蓄-投資-政府赤字。
 這個最終得到的公式的經濟學含義非常簡單。一個國家的貿易狀況,由其儲蓄(反過來就是消費)、投資和政府赤字這三項決定。而這三者間的比例,是由收入分配決定的。所以,一個國家的貿易狀況,從根本原因講,是內部分配體制導致的,要解決外部不平衡,必須從內部分配入手。
如果一個國家投資太高,政府赤字太高,而儲蓄又不足以彌補這種投資和政府赤字的話,這個國家就會出現內部支出的不平衡,(儲蓄-投資-政府赤字)就成為負數。結果,等式左邊的“貿易余額”就小于零,成為貿易赤字。所以,貿易赤字這種外部不平衡,是內部不平衡導致的。
相反,當一個國家的儲蓄超過了投資和政府赤字的總和時,這個國家就會出現貿易順差。根據這種基本支出關系,再考慮到中國投資已經占GDP的49%,中國貿易順差的數量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社會總儲蓄太高;其二是政府的公共支出不足。導致二者產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分配不公--包括初次分配的不公和再次分配的不公。讓我們分別看看這兩個問題。
其一。過去幾十年,伴隨出口的強勁增長,中國的國內總儲蓄率也強勁增長。社會總儲蓄強勁增長的直接原因是消費相對萎縮,主要是中下層消費大幅度相對萎縮。直接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公,是勞動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續(xù)下降。中國社會總儲蓄率的強勁增長,并不等于中下層儲蓄的增長。在同一段時期,隨著工資在GDP中的比例下降,中國家庭儲蓄也在不斷下降。據世界銀行駐北京經濟學家路易·奎伊斯說,中國家庭儲蓄在GDP中所占比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21%下降到了2006年的15%。涉及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儲蓄率已經從超過30%下降到了25%?紤]到分配不公,中下層儲蓄率下降的速度要更快。所以,社會儲蓄的強勁增長,主要是富有階層和企業(yè)儲蓄的強勁增長。
其二。本來,公共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間接改善收入分配,緩解貧富懸殊的作用。但是,隨著許多公共產品的產業(yè)化,社會保障體系的解體,相當大一部分原先的社會支出被轉移到了工資收入者身上。公共支出的不足,間接的擴大了分配不公和貧富懸殊。
所以,從經濟理論來講,這些直接或間接的收入分配不公,相當于強制性的將本來屬于中下層的那一部分蛋糕中的一部分,擠亞出來變成少數人的財富,導致貧富懸殊,導致內需不足。內需不足,導致經濟總體中出現了過度儲蓄。這種過度的儲蓄,流向了國外,變成貿易盈余。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鐵三角”。
(來源:搜狐財經博客 作者:黃樹東)
蘭格鋼鐵網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蘭格合作媒體,蘭格鋼鐵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