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歲末,有著91年歷史的首鋼熄滅北京的爐火。與此同時,京西也將正式揮別“厚重”的年月,結束傳統(tǒng)重工業(yè)時代。
12月22日下午,已熄火的3號高爐空無一人,電子表紅色的數(shù)字還在靜靜跳動。
高爐內部,巨大的鋼鐵舞臺上,昔日頭戴鮮黃色安全帽的“演員”們均已謝幕。這座高爐將通過改擴建,變身為一座現(xiàn)代化的鋼鐵博物館。它所在的十里鋼城,400萬噸鋼鐵產能將在年底全部停產。
歷史
工人一天出汗十余斤
沿長安街一路向西,距天安門17公里的終點,首鋼東大門巍然矗立。騎自行車、披藍色棉大衣的工人來來往往,熟稔地越過縱橫交錯的火車軌道。
最初的首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催生出的鐵礦廠。由于新中國成立前的北京沒有工業(yè),自上世紀50年代起,京西圍繞當時原名“石景山鋼鐵廠”的首鋼為中心,建起了“京西八大廠”,北京的工業(yè)基礎由此奠定。
有老工人回憶,解放初期的首鋼,廠區(qū)內一片荒蕪,工作條件異常艱苦。
“當時依據工人體重、喝水、排尿量計算,一天出的汗能有10到12斤!1951年進入首鋼煉鐵部燒結工段的呂增智說,剛進廠時,工人沒有工作服,后來才有了手套。不過由于地面鐵板燙腳,所有人都將手套穿在腳上,當做“棉襪子”。
1958年,首鋼煉出了第一爐鋼,結束了“恨鐵不成鋼”的歷史。1978年,首鋼鋼產量達到179萬噸,成為全國十大鋼鐵企業(yè)之一。
變遷
曹妃甸廠區(qū)誕生“候鳥族”
申奧成功后,首鋼搬遷被提上日程。2005年2月,國務院批復首鋼搬遷調整方案,逐步壓縮北京石景山廠區(qū)鋼鐵生產能力。4個月后,首鋼歷史上第一座大型高爐5號高爐停產。
在首鋼工作31年的程國慶,忘不了高爐停產前,輪椅上的老父親執(zhí)意要去看一看。
他的父親程德貴是老首鋼人,還是全國先進生產者。5號高爐停產前,程德貴走路說話都已經很困難。
程國慶推著父親來到高爐下。他記得,父親雙眼直視高爐,顫顫巍巍地舉起手,用力揮了揮。
5號高爐停產后,2號焦爐也停產了。隨后,4號、2號高爐和4臺燒結機以及第三煉鋼廠相繼停產。
與此同時,遠在渤海之濱的曹妃甸,一座5500立方米的高爐開始拔地而起。首鋼原有的工人,部分向曹妃甸廠區(qū)分流。他們每隔12天回一次北京,往返于兩座鋼城之間,如同遷徙的候鳥。
難舍
“搬遷未嘗不是新機遇”
這一回,輪到程國慶自己了。
據首鋼旗下上市公司首鋼股份日前發(fā)布的公告顯示,該公司停產范圍為北京石景山廠區(qū)目前在線運行的煉鐵廠、焦化廠、第二煉鋼廠、高速線材廠,以及北京首鋼嘉華建材公司和北京首鋼富路仕彩涂板公司。12月底前,以上停產范圍內的生產設施將全部停產,其中主體設備停產日為12月31日。
知道停產的消息時,程國慶流淚了。他開始理解父親與5號高爐告別時的心情。
“你種棵樹,看著它長高了,還有感情呢!辈贿^他也說,首鋼并不是消失了,它還在。搬遷,未嘗不是新的機遇。(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