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武漢市政府與瀘州市政府在漢簽署港口物流發(fā)展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發(fā)利用“長江黃金水道”,推動構建中西部大物流格局。協議提出,將瀘州港建成武漢新港的重要喂給港,使武漢新港成為西部地區(qū)通向海外的快速中轉港。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楊松會見瀘州市長劉國強,出席簽字儀式。副市長尹維真與瀘州市副市長陳萬春分別代表雙方在協議上簽字。武漢新港管委會主任張林出席簽字儀式。
瀘州市是長江上游經濟帶、成渝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瀘州港是四川省第一大港和唯一的集裝箱裝卸港。近年來,瀘州與武漢經貿聯系日益密切,經瀘州港起運的集裝箱有相當數量從武漢新港核心港區(qū)陽邏港中轉。
根據協議,兩市將共同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培育壯大“武漢新港—上海洋山港”等江海直達航線和“武漢新港—瀘州港”航線;進一步擴大“屬地報關、口岸驗放”模式,形成武漢、瀘州、上海港口之間的快捷通關,共同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合作開發(fā)大通關系統;加強在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物流規(guī)劃、政策支持等方面合作。
作為兩市合作的一項內容,昨日,武漢國際集裝箱轉運有限公司和四川長通港口有限公司簽署了港口物流發(fā)展合作協議。
據介紹,受長江上游航道因素制約,選擇中轉港實行“二段運輸”是長江集裝箱航運社會分工的重要趨勢。借助“武漢新港—上海洋山港”江海直達航線,瀘州集裝箱到上海的航運時間可縮短2—3天。武漢和瀘州兩市加強戰(zhàn)略合作,將進一步增強瀘州港在西部地區(qū)的貨物集散能力,促進西部貨物在武漢新港中轉,盡快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集裝箱航運中轉網絡。(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